Daihatsu 的发家史:从日本小车之王到 Perodua 的奶爸、现在的大发在做什么?
提到 Daihatsu,你会想到什么?是那些灵巧可爱的轻型车,还是在马来西亚街头随处可见的 Perodua?这个以小车闻名的品牌,背后有着一段从独立奋斗到与 Toyota 集团融合的传奇历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Daihatsu 的发家史,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马来西亚汽车市场。
Daihatsu 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07年,当时它的前身“Hatsudoki Seizo”成立,专注于小型引擎的研发和生产。到1950年代,日本经济复苏,汽车需求激增,Daihatsu 及时抓住机会推出了三轮货车和小型商用车,逐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Daihatsu 真正的辉煌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推行了“轻型汽车”政策,这种车辆排量小于660cc(一开始的 Kei Car 政策排气量只有100 cc),享受税收优惠,特别适合拥挤的城市环境。Daihatsu 推出了像 Mira 和 Charade 这样的经典车款,不仅满足了政策需求,更凭借高性价比和可靠性征服了消费者。到1970年代,Daihatsu 已经成为“日本小车之王”。
Daihatsu 的车型范围广泛,覆盖了从微型货车到轻型乘用车。旗下拥有不少经典车型,如:
- Daihatsu Mira:轻型车的代表,拥有极高的燃油效率和紧凑设计,是日本家庭的第一选择。
- Daihatsu Hijet:小型商用货车,因其灵活性和耐用性,深受中小企业的喜爱。
- Daihatsu Charade:这是该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颇有影响力的一款紧凑型掀背车,被誉为“小型车教科书”。
- Daihatsu Rocky:最近复活的经典 SUV,采用了现代化设计和混动系统,延续了 Daihatsu 在轻型 SUV 市场的强势表现。
这些车型不仅在日本热销,还出口到全球多个市场,尤其是在东南亚、澳洲和欧洲。可是后续因为厂方定位的影响, Daihatsu 陆续退出了全球多个主要的汽车市场,目前其主要经营日本、菲律宾和印尼等市场,并且在我国给予 Perodua 技术支援。
进入1990年代,Daihatsu 开始探索与国际品牌合作的机会。1993年,Perodua 在马来西亚成立,而 Daihatsu 则为其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Perodua 的第一款车 Kancil,其实就是 Daihatsu Mira 的换标版本。这款小车以其经济的油耗和可靠的性能迅速占领了马来西亚市场,为 Perodua 奠定了基础。
此后,Daihatsu 不断为 Perodua 提供平台、技术和生产支持。像 Myvi(基于 Daihatsu Boon)和 Axia(基于 Daihatsu Ayla)这样的车型,几乎是 Daihatsu 的“技术移植品”,但经过本地化设计后更适合马来西亚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没有 Daihatsu 的技术支持,就没有 Perodua 如今在马来西亚市场的统治地位,甚至也因为如此 Perodua 成功打进了 Toyota 的小型车开发团队,例如目前集团很多基于 DNGA 平台的车型 Perodua 都有参与研发。
1998年,Toyota 正式将 Daihatsu 纳入麾下,持股超过50%(实际上双方的合作早从1960年代就开始)。这一转变为 Daihatsu 带来了更多资源,但也让品牌定位发生了变化。作为 Toyota 集团的“小车专家”,Daihatsu 的研发重点转向了微型车、轻型车和低成本平台的开发,尤其是为新兴市场服务。一直到2016年, Toyota 宣布完全收购 Daihatsu 是其成为独资子公司,并且结合双方的技术开发了 DNGA 平台。
在 Toyota 的支持下,Daihatsu 成为集团开发“低成本车战略”的核心。Toyota Agya(在马来西亚称为 Perodua Axia)和 Toyota Raize(与 Daihatsu Rocky 共享平台)都是这种战略的成功案例。目前 Daihatsu 约持有 Perodua 股权的25%左右。
如今的 Daihatsu 依然活跃在全球小车市场,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虽然因为母公司的策略加上市场表现不佳, Daihatsu 已经退出了美国(1992年)以及欧洲(2013年),但是这个小车之王目前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光发热,其主要的市场除了日本本土之外还有印尼,Daihatsu 也是印尼市场第二大的汽车制造商,几乎成为了印尼的“国产车”。
从一家小型引擎公司到全球知名的小车品牌,Daihatsu 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与创新。无论是日本本土市场的辉煌,还是通过技术帮助 Perodua 成为马来西亚的销量王,Daihatsu 一直以“小车之王”的身份影响着无数消费者。如今,作为 Toyota 的一部分,Daihatsu 的未来依然充满潜力,尤其是在全球绿色出行浪潮中,轻型车和混动技术将是它继续发力的关键。